古网居

浅谈甲戌邮票会在我国集邮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古网居

发布于2023-06-22
标签:更多>

甲戌邮票会是我国早期著名的三大邮会之一,1934年5月成立于郑州,其会务、会刊连续16年不辍,开创了建国前邮会、邮刊的先河,在我国集邮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今年是它的70华诞。 一、承先启后,推动我国集邮发展 中国近代邮政始于19世纪后期,1866年清政府在海关总税务司下设邮务办事处,1878年扩大办理邮务,并发行我国第一套邮票——海关一次云龙邮票,从而有了集邮,集邮组织也应运而生。我国有组织的集邮活动始于上世纪20年代,1922年上海成立了神州邮票会,不足一年即告解散。1925年上海、杭州先后成立了中华邮票会和新光邮票研究会,然未及数载,两会先后停刊,会务也时断时续。值此邮声沉寂之时,身为中华、新光两会永久会员的赵善长联络郑州、开封两地同好周啸湖、吴济民、李弗如、魏亦亨和南京郑汝纯、阎东魁于1934年5月在郑州成立了甲戌邮票会,填补了我国邮坛的空白。 甲戌邮票会自成立始,就在会刊《甲戌邮刊》创刊号上大声疾呼:“独木难支大厦,众志始可成城”,得到了全国各地邮人的支持和响应。中华邮票会会长周今觉来函赞誉,并约中华董事会成员叶颂蕃、陈复祥、朱朴庐、李辉堂、谢鄂常等一同加入甲戌。新光邮票研究会会长张包子俊及其骨干卢赋梅、张景盂、钟韵玉、张赓伯等也先后加入甲戌。一时人才济济,声名鹊起,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甲戌邮票会为了团结更多的邮人在自己的周围,聘请了号称中国“邮王”的周今觉为名誉会长,并列为1号会员,聘请了当时邮坛名流张包子俊、陈复祥、陆志韦、卢赋梅为顾问,孙君毅为法律顾问。同时在南京、北平、上海全国19个大城市和美国、比利时等5个国家设立通讯处,原中华、新光会员也纷至沓来,为邮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甲戌邮票会成立于动荡之际,发展于国难之时,会员从初成立时的50人到1949年9月增加到2910人,会务、会刊也连续16年不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承继先进,砥砺攻错,即借助中华、新光之成功经验,学其所长,补己之短;二是团结一心,群策群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和衷共济,克服困难;三是坚毅不拔,苦干实干。郑汝纯1943年在《陪都邮声》创刊号上指出:“甲戌邮刊,尚能在物质条件极端缺乏之下,始终继续刊行,此不得不归功于甲戌同人之毅力与苦干精神。” 建国后,前甲戌邮人继续为新中国集邮事业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吴凤岗曾三次筹组全国集邮组织,终于在198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实现了我国几代邮人的梦想。1993年率团赴台举办“海峡两岸首届邮票大展”,谱写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张包子俊曾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副会长,1986年11月率团赴印度参加“印中友好华邮展览”,为发展我国集邮事业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赵善长曾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常务理事、学术委员,1989年9月在参加江苏省邮协二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期间,心脏病突发,遽然辞世,为我国集邮事业贡献了一生。其他如郭润康、赵人龙、张文光等一直活跃在邮坛上,为发展我国和各地集邮事业贡献余辉。 二、倡导华邮,奠定国际邮坛地位 华邮,也称国邮,泛指中国邮票,狭义则多指中国早期邮票。早在上世纪20年代,甲戌前辈邮人就发出收集华邮的呼吁。张承惠说:“凡人均有爱国之心,故储邮票亦必先储本国之邮票。”又说:“中国所出之邮票,其将来必有莫大之希望。……若趁此未经兴旺之时,急为购置,则他日所得之效果,必有可观”。此外,1924年施家铎发表了《国人应集华邮之我见》,同年舟子发表了《国人集邮当从收集华邮入手》,1944年郑汝纯发表了《论前期票搜集之宜早》,1945年吴凤岗发表了《搜藏国邮论》。综其所述:邮票浩如烟海,集不胜集,若多而不能明其历史,博而不知审其可贵性何在,虽夥亦何足取耶?国人搜藏国邮较搜集他国为易,票品可随时获得,便于作系统之研究,较有意义。 周今觉更自上世纪20年代就立志使“华邮见重于世界”为己任,为提高华邮地位始终不懈的努力。1926年10月在美国纽约举办国际邮展,周今觉以中华邮票会的名义捐助两块金牌和一座大银杯,并指明大银杯专门奖给参展华邮的优胜者,结果美国华邮收藏家施塔的中国邮票邮集获镀金奖并获在银奖。周今觉先后主编《邮学月刊》、《邮乘》、《邮典》等集邮刊物,邮学研究造诣很深,其所编《邮乘》1926年参加纽约国际集邮展览会,获“特别铜牌奖”,成为我国在国际邮展中获奖第一人。1936年5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万国邮票展览会,周今觉被聘为董事、评审员。邮展组委会无视中华民族的尊严,公然要将华邮降为镀金奖级,周今觉闻知,愤然撰文予以抨击,并拒绝组委会的聘请,迫使组委会不得不将华邮恢复为金奖级,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同时奠定了华邮在国际邮坛的地位。 再从国际和世界邮展看,我国自1926年参加美国第二届国际邮展到1998年10月意大利世界邮展上,我国邮集者先后参加国际、世界邮展57次,参展邮集和文献563部,获奖牌530枚,其中镀金奖及以上奖项142枚。在142枚奖牌中,传统、邮政历史、邮政史、邮政用品、航空类共获108枚,占奖牌总数的76.1%,可以说华邮占据了获奖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中国'99世界邮展上,沈曾华的《华东人民邮政》邮集获中国传统邮集第一个大金奖和第一次获FIP国家大奖;李曙光的《中国军邮》则创下中国邮政历史类邮集第一次获FIP大金奖的纪录,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的成绩,足以证明甲戌前辈邮人收集华邮论断之正确。 三、注重研究,弘扬中华集邮学识 甲戌邮票会自创建始就以“提倡高尚娱乐,研究邮票学识”为宗旨,会长王聘彦更提出“甲戌应以普及集邮常识,培养更多集邮家为己任”。笔者作了一个小统计,在《中国集邮名家辞典》中,冠以集邮家、邮学家和著名集邮家、邮学家称号的39人中,前甲戌会友就有22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甲戌的集邮和研究水平。 甲戌邮人在致力邮学研究上首推陈志川,他认为邮识之传播,远胜于邮品的收藏。早年创办《国粹邮刊》,后在台湾出版《集邮天地》,著有《海关大龙外洋实寄封邮资之考证》、《中国早期邮政的史料考实》、《国邮见闻录》等,在集邮界很有影响。台湾著名集邮家黄建斌称:吾华邮坛有两大功臣,一为大集邮家周今觉,奠定华邮在国际邮坛之地位;一为大邮学家陈志川,弘扬中华邮学于国际邮林。 吴凤岗长期专注邮学研究,主张考据与研究二者不可偏废。1945年在《搜藏国邮论》一文中明确提出:集邮重在研究,收藏邮票非徒夸耀保有罕贵之票,即以为荣,必须精研其奥,方属上乘,如有深渊之邮学,远胜拥有罕贵之邮票。同年还发表了《邮学与集邮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集邮学论述的文章,为现代集邮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赵善长一生从事集邮活动和集邮学术研究,著述颇多,其航邮专著《中国航空邮政史略》,1981年起在日本邮趣协会《中国集邮》上连载,长达四年之久。 中华全国集邮联学术委员、陕西省集邮协会副会长李毅民在水草编著的《甲戌邮票会在长安》一书序言中,对甲戌在集邮研究方面的特点作了很好的概括:一是大力宣传提倡收集研究封片简戳以及近代邮票,一是注意收集各地邮政和集邮史料。仅戳一项就记述有各种特戳、纪念戳、宣传戳、专用戳,其他如代资邮戳、信柜邮戳、临时邮戳、军事邮戳、指示邮戳、代票戳等也都应有尽有。其中许多文章,如《中国国代航空志略》、《我国邮戳过程概略》、《邮政史中关于邮票之记载》、《中国邮务图志》、《中国邮政沿革志略》等,今天仍不失其史料和研究价值。 四、邮德至上,建设中华集邮文明 1996年前邮电部副部长刘立清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集邮道德观”大讨论结束语中说:“社会主义的集邮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几代集邮家在长期集邮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邮德、邮识、邮票是邮人必备之三大条件。甲戌前辈邮人在集邮道德上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甲戌邮人阎东魁除以流通部邮品供应会友外,还以自己所藏送给邮友,如送给叶季戎1938年晋察冀边区发行的全白日图票三全和抗战军人纪念票等,送给张包子俊1932年发行的苏维埃邮政农作图票贰分方连一个,都为今日难觅的珍品。会友陈炳谦回忆说:东魁先生每次寄票,均能保证品相上乘,任我选购,言明“合则留,不合即可退也”。一次多汇去一万元,当即退回,交往多年,从无差错,至为难得。 甲戌会友丁照临去世前夕,要郭润康去见一面,原来是丁老有几笔交换邮票的手续未清,托郭老代为处理。丁老把邮人之间的信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建国后,甲戌前辈邮人有的把他们多年的珍藏全部无偿地捐献给国家。如王纪泽1955年和1965年两次向国家捐献图书和红印花专集;姜治方1966年6月将全部邮集和书刊捐献给国家;史济宏1984年12月将商埠邮票3400多枚和封片等全部捐献给国家,分别受到了邮电部的嘉奖。 郭润康为了培养集邮新人,早在1975年将自己的珍藏,邮票封片、邮史资料、邮学书刊等全部无偿地赠给一位年轻的集邮家,受到了邮界的高度赞扬。2004年1月8日郭老又把自己珍藏的集邮书籍1000多种,集邮报刊近3万份无偿赠给贵州省遵义青年工人岑忠健,支持他建好集邮文献收藏馆。2003年《中国集邮报》报道了《郭老交会费》,被称为邮坛泰斗的郭老,却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填写了“邮政汇兑研究会”会员登记表,并寄上100元会费和赞助费。编辑赵燕评价郭老是“邮德生馨”,邮界大侠。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值此甲戌邮票会成立7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甲戌邮人身体健康,邮寿绵长;祝愿甲戌精神长远流传,光照邮坛!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浅谈甲戌邮票会在我国集邮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guwanju.com/a/6493bc7a32ae81d5b409c6e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