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网居

一个古玩买卖人的故事

古网居

发布于2023-02-19

他曾经花50块淘弄到一个瓷瓶,最后卖了600元,心里当时对这次交易还极为满意。但后来从朋友处得知,那个买家一转手就将瓷瓶卖了16万元。

这个瓷瓶本是康熙青花棒槌瓶—青花瓷中的极品,他只能怪自己没看出来。

文:胡海卿

如果没有出去“看东西”,王文庆十有八九会端坐在他的“博古堂”古玩店里,他坐着的凳子和身边的茶几是清朝中期的,价值在10000元左右。

身前是一张淘来的价值约3000元的大方桌,用来装烟灰的小瓷缸产自康熙年间,价格在1000元左右,他手中的小茶壶也是清代制品,估价在2000元。

一大早,王文庆会沏上一壶龙井茶,等着客户上门、同行串门。跟行业内的人聊天、交朋友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他用以待客的是四张一套的清中期的酸枝木凳,隔壁已经有人出价到8000求购,但王文庆不卖。原因是:“凳子卖了,我给客人坐什么?”

在他看来,现代的东西再贵再好,用着也不舒服。何况,自己是卖古玩的,店里摆些现代货,像个啥?!

古玩生意

王文庆从日本“花了32万日元”淘来的龙泉双耳瓶此时正呆立在深棕色的展示柜里,与身边色彩鲜亮、“个子”也大得多的古玩相比,它显现出一副愣头愣脑的模样,毫不起眼。

下午,店里一共只来了四拨客人,是些来自河北、广东和湖北的熟客。

进到店里,对方也只是简单地打了个招呼,就自己动手将展示柜打开,拿起有兴趣的物件端详,偶尔抬抬头,也是漫不经心地问问价。

“这个瓶现在要多少钱?”

“这个是民国,前年你两块不要,现在的价,四块都打不住了”。

有意思的是,在成百件的古玩当中,来的四拨人有两拨都将那个龙泉双耳瓶拿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遍。

“这个多少钱?”

“六块。”王文庆回答干脆。

“能不能低点?”

“元代的,就这个价了。”

生意最终没能成交,王文庆坐在夕阳的阴影里继续喝着他的茶。

“六块”代表的是六万块。行内怕真实报价惊着那些来看热闹的外行,而做如此考量。

拿起这个通体淡青的“龙泉双耳瓶”,王文庆有时会喃喃自语:可惜没到宋,也不是全品相,否则至少可以卖到三十万。

因为“中国海外淘宝兵团”的新闻经过媒体广泛报道,王文庆一时成为了江西省景德镇的名人,而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那句“没有买到合适的东西,去银座玩也没心情”,在Google上搜索,竟然连续出现了几十遍,俨然成为了他个人流传最广的一句“名言”。

而对于此次前往日本的“主题旅游”,王文庆本人是颇有微词的。

“去的人都是古玩经营和收藏者,但旅游团对我们太不放心了,给我们的自由度太小,你想想,每次都是十几二十个人一起冲进别人的古玩店,谁敢拿出好东西给你看。”

但还好,应团员们的要求“尽最大可能的缩减旅游景点,尽量多去看古玩”,让不少人都有了自己的收获。

王文庆更是与一些日本古玩界人士建立联系,“以后大家可以通过网络先交流,看图片,聊东西,一起做些事情。”去考察日本古玩市场,建立一些人脉是王文庆此行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中年人已经有了涉足海外古玩市场的打算。

吃亏是福

王文庆老家在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的江西婺源,此地与安徽交界,盛产茶叶和竹子,明清时代相当富庶,由此,一般人家也多有家传物什。

一次机缘,因为帮朋友提东西卖到安徽黄山市,“四天净赚了四百块”,王文庆开始入行。他承认,刚开始干这一行的时候,满门子心思想的都是赚钱,有时也会“蒙人”。

一次,一相熟小贩从乡下淘到一个看上去有些年代的杯子,问王文庆,“这个木头杯子,600块要不要”。

杯子有点被风化,外表发白,一时难以看出是什么材质。王文庆拿在手上看了看,第一感觉雕功不错,他又对着阳光照了照,杯子的纹理变得异常清晰。

这时,王文庆的手开始抖了起来。

他心里知道,这个杯子是难得一见的“犀角杯”—犀牛角做的!

手抖得厉害,“杯子有点要拿不住”,为了掩饰,他赶紧将杯子放回到桌上。

屁股往后挪了挪,双手紧紧交叉抱在胸前,王文庆让自己倚进椅子里。

这一行干得久了,王文庆明白,同行把拿不准的东西给你看,出个价什么的,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试探一下“这东西”的价值,一旦让对方看出征兆,他立即就可能反悔。

好不容易按压住“怦怦”乱跳的心脏,王文庆开始还价:“这个木头杯子,雕功不错,但品相差了点,大概就值个二三百吧。”

对方退了一步,说要500元。

“当时,我也不能表现太急切呀,对方也是精明人。”为了诱使对方出让,王文庆又想了个招,说:“要不这样,我可以出五百,但如果一个礼拜卖不掉,我拿回来退给你,你只要还我四百块。”

“对方答应了!买卖成交。人家要留我吃饭。当时,我哪里敢留啊,东西一包,推说有事,出了门,立刻叫了辆拖拉机,给了20块钱,一口气就开出了二十几公里,这才安下心来。”

不到两个月,这个犀角杯就脱手了,卖了一万六。

“那可是1992年,万元户跟现在的百万元户似的。”今天说起此事,都能见王文庆满脸放光。

当然,做这一行,王文庆自己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他曾经花50块弄到一个瓷瓶,最后卖了600元,心里当时对这次交易还极为满意。但由于买家也是老客户,每次买东西都讨价还价,而这次“终于爽快了一回”,这让王文庆好几天心里不踏实,他回过头去查资料、问行家,最后发现,那个瓷瓶竟然是康熙青花棒槌瓶—青花瓷中的极品。

“而那个买家一转手就卖了16万。”

王文庆说,在卖错了的情况下,那件东西呀,想忘记都忘记不了,“没事儿它就在眼前晃呀晃呀的”。

“吃亏也是福啊,不吃那个亏,人不会那么钻的。”行内都认同这个说法。

经历了许多事,王文庆说自己已经领悟到了“做事就是做人”的道理。他说,这个行业,有了朋友才有货源,才能了解到行情,“钱是赚不完的,厚道些为好。我只希望,自己为人,走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朋友真诚地接待。”

“我们只能是过渡性收藏”

经过17年的古玩钻研,也让这个当年只想着靠古玩赚钱的商人真正喜欢上了古玩艺术品。

一张民国年间、酸枝木料的罗汉床至今仍摆在他的店里,为了这张床,王文庆曾经眼巴巴地等了5年,出价到6万,对方才终于出让。

尽管第二年就有人报价9.5万求购,王文庆没答应,然后,一搁就是五六年。

虽然有车有房,“家里也不会缺钱”,但王文庆觉得,自己还没有能力收藏一些自己喜欢的好东西,“我们只能是过渡性收藏”,碰到心里实在是喜欢的东西,“我也只能是在资金能够转得动的情况下,尽量让它在手里多压一压。”

而对于那些自己“喜欢极了”的东西呢?

“我会把它们封藏起来,放到一个连自己也记不太清楚的角落,尽量把它们忘记。”

为什么?

“毕竟自己是做古玩买卖的,如果一直惦记着,有人出个好价钱,最终可能还是会把它们卖掉,忘掉了最好。”

王文庆承认,这种做法,代表了行内人的一种矛盾心理。

行内还有自己的规矩,一旦听说谁淘到了一件好东西,大家都会跑去品鉴一番,看到主人喜欢,尽管个个也是心痒难搔,但一开始大家都不会开口要求对方出让。

但心急一点儿的,三五个月后就会笑着来问了:“怎么样,那件东西你也放了这么久了,可以了吧。”双方不用说“那件东西”是什么,早已是心照不宣。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一个古玩买卖人的故事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guwanju.com/a/63f189080f8030493505554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