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网居

浅谈古人身上的各类佩饰玉

古网居

发布于2023-02-14

古人身上的各类佩饰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玉瑷、玉玦、玉扳指与玉组佩。

这四类玉器出现得较早,直到明清时期仍然有仿制。小编为您分别浅谈这些精美的佩饰玉器。

一、古人身上的各类佩饰玉-玉瑷

玉瑷,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是当时的一种臂饰。一般来说,玉瑷的形制扁圆,而且有大孔,即扁圆环形。

新石器时代的玉瑷基本上都是光素之器,少有纹饰装饰,体现了一种古朴原始的特色。

西周时期的玉瑷主要作为佩饰使用。此时主要流行两种玉瑷,其中一种是单体的佩饰类玉瑷,这样的玉瑷形制偏大,抛光十分精良,而还有一种玉瑷是玉组佩上的玉瑷,而这种玉瑷一般形制偏小。

战国时期的玉瑷造型多变,而且纹饰十分丰富,常见的纹饰主要有扭丝纹、谷纹、云雷纹等。

西汉时期的玉瑷造型更加新颖别致,此时甚至还出现了出廓玉瑷,极富观赏效果,令人刮目相看。

二、古人身上的各类佩饰玉-玉玦

玉玦,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是一种形如玉环而有缺口的玉器。玉玦的作用历来说法不一,如玉玦可以作为佩饰使用。由于玉玦特殊的缺口形制,因而它也可以作为绝交的象征。玉玦,取其谐音,象征着佩戴者可以决断一切。此外,当犯人触犯刑罚时,如果见到了玉玦,就代表不允许他归来。

玉玦早在兴隆洼文化遗址、查海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崧泽文化等遗址中有所发现。

新石器时代的玉玦大多制作工艺简单,基本无纹饰。

商代玉玦大多呈片状,一般在5厘米-10厘米之间。

西周时期的玉玦仍然呈片状,纹饰较商代更加简洁。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玦数量众多,形制基本上偏小,大多在3厘米-5厘米之间,呈扁片状,而且基本上雕琢有精美的纹饰,而新石器时代流行的光素之器几乎不见。

汉代的玉玦形制偏大,有的甚至在10厘米以上,制作工艺与战国时期相差较大。

明清时期虽然也有玉玦出现,但是大多都是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玦形制所仿制,属于仿古器物。

三、古人身上的各类佩饰玉-玉扳指

玉扳指,是古代贵族们拉弓射箭时佩戴在大拇指上的一种佩饰玉。

玉扳指出现较早,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战汉时期非常流行,此时的玉扳指已经演化成了鸡心佩,但是在东汉时期之后神秘消失,直到明清时期它又以仿古器物的身份出现。

玉扳指制作工艺最精湛的时代是清代。清代玉扳指选材考究,做工精细,装饰韵味非常浓厚。尤其是满族男子非常喜欢在骑射时佩戴扳指,或者用作炫耀的佩饰。这些玉扳指镂刻十分细腻,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四、古人身上的各类佩饰玉-玉组佩

玉组佩,又名为“玉杂佩”,一般是由多件玉器串联而成的悬挂于身上的佩饰玉器。玉组佩的“成员”主要有玉璧、玉璜、玉璜、玉珑等,结构复杂多变。

玉组佩出现的时间较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当时的玉组佩虽然组件不多,光素无纹,但是更加古拙,朴实无华。

商代玉组佩考古发现不多,大多是由一些片状佩饰组成。

西周时期的玉组佩形制已经相当完备,而且各方面都体现了一种繁缛的特色。除了常见的玉质小组件之外,还发现了绿松石、玛瑙、水晶等重要的质地。此时的玉组佩大多雕琢有精美的纹饰,如卷曲纹等。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浅谈古人身上的各类佩饰玉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guwanju.com/a/63eb49a617e7a772c304608f.html

相关推荐